![]()
![]()
![]()
![]()
![]()
|
一、《规划》编制背景与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要把发展体育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同时,习总书记高度重视帆船事业发展,2008年曾亲赴青岛视察奥帆赛准备工作;曾将帆船模型作为国礼赠送国外领导人;在2018年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上,习总书记明确提出青岛是世界著名的“帆船之都”;在2018年第四届东方经济论坛期间,总书记又同俄罗斯总统普京等五国领导人出席“远东杯”国际帆船拉力赛颁奖仪式,这些都充分体现总书记对帆船事业的重视与厚爱。
2008年青岛奥帆赛的成功举办开启了青岛打造“帆船之都”城市品牌历史性的一页。后奥帆时代,通过举办国际帆船赛事活动、对接“一带一路”合作新平台、加强与丝路沿线海上休闲体育互联互通,“帆船之都”品牌已享誉全球。本次规划编制对传承奥运精神,推动帆船事业更好更快发展,擦亮“帆船之都”品牌,彰显青岛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风貌具有重大的意义。
基于上述背景及意义,市体育局提出编制本规划。按照专业人干专业事的思路,我们委托了青岛市工程咨询院开展规划编制工作,与帆船相关企业进行了详细座谈调研,广泛咨询了国外、国家等层面专家意见,并征求了各相关区市、部门意见,最终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以市政府办公厅的名义发布。
二、“帆船之都”城市品牌的优势和短板
(一)“帆船之都”城市品牌的优势
青岛市发展帆船运动具有一定的基础。首先,青岛有优良的帆船运动自然条件。青岛近海海域1.2万平方公里,海岸线817公里,海岛120个,海湾49个,拥有优质黄金沙滩;且青岛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风力适中,非常适合发展帆船运动。其次,有深厚的帆船运动人文环境。自1904年帆船运动载入青岛史册以来,除因战争外,从未中断。1953年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国家航海运动基地-青岛航海俱乐部(即今国家体育总局青岛航海运动学校)在青岛创建。我市相继开展“帆船运动进校园”和“欢迎来航海”全民帆船普及活动,每年培训青少年2000名,帆船运动的群众基础逐步夯实。帆船是体现青岛标志性的时尚元素,因帆船与青岛结缘的国家达到30多个。郭川作为中国职业帆船第一人,创造40英尺级帆船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世界纪录和其他多个世界纪录。宋坤、刘学、徐京坤等青岛籍运动员作为中国帆船领军人物,不断改写中国航海历史。三是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帆船运动赛事活动。坚持引进国际知名赛事与创办自主品牌赛事齐头并进,相继引进2008-2009沃尔沃环球帆船赛、2005-2019/2020连续8届克利伯环球帆船赛、2011-2018连续8届国际极限帆船系列赛、2013-2016连续4届世界杯帆船赛等国际顶级赛事,创办了青岛国际帆船周·青岛国际海洋节、城市俱乐部国际帆船赛(CCOR)、青岛国际OP帆船营、“远东杯”国际帆船拉力赛、国际名校帆船赛、高校大学生帆船营、“船东杯”帆船赛、企业帆船联赛等自主品牌赛事。世界帆联多次表示青岛已成为2008年奥帆赛后引进国际赛事最多的亚洲城市之一。
(二)“帆船之都”城市品牌的短板
虽然我市帆船运动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国际上德国基尔以及国内的深圳、三亚、珠海等城市相比,青岛在帆船码头设施、法规政策、帆船产业、全民参与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严重制约了青岛帆船运动的长远发展。新华社要情动态发表了《青岛如何擦亮“帆船之都”金字招牌》一文,直击上述问题,我市擦亮世界著名“帆船之都”名片任重而道远。
三、规划回答了什么是“帆船之都”,怎么建设“帆船之都”
围绕建设世界著名的“帆船之都”目标,规划对比了德国基尔等国际帆船城市,构建了基础设施、赛事节庆、群众参与、帆船产业、·帆船教育5个维度10项指标的规划指标体系,很好地诠释了“帆船之都”的概念。提出了我市国际帆船赛事会展重要举办地、国际帆船运动休闲体验目的地、国际帆船器材研发制造基地、国际帆船运动教育培训基地的发展定位。同时围绕上述指标,结合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发展等情况,对各项指标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和预测,提出了2028年的具体目标。同时对2035和2049年的发展目标进行了展望。我们远期设想,帆船将像汽车进家庭一样,成为大多数家庭的必需品,进入家庭帆船消费时代,帆船运动成为全民潮流时尚风向标,“千帆竞技、百舸争流”成为我市日常靓丽风景线,帆船产业进一步壮大,帆船教育全面普及,成为比肩基尔、巴塞罗那的国际帆船城市,世界著名的“帆船之都”名副其实。
在帆船之都的建设方面,我们秉承“三化”思维,即以法治化思维理顺机制体制,以市场化思维发展帆船产业,以专业化思维繁荣帆船事业。
四、《规划》明确了未来发展的4项重点任务
规划立足帆船事业和产业两个维度,从基础设施建设、帆船运动普及、帆船产业发展、帆船赛事举办四个方面提出了打造帆船之都的重点任务。
第一,完善帆船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帆船事业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规划在对接上位规划、码头实地调研、与规划等部门落实建设条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核引领、两翼展开、环湾集聚、多点支撑”基础设施布局。重点完善提升奥帆中心等3处帆船码头,强化奥帆中心帆船港功能和公益属性,设立常态化竞赛组织和维修服务保障中心、国际帆船交流活动中心;在胶州少海湿地公园、祥茂河区域规划2处帆船休闲体验码头;改扩建海泉湾、澳普兰等16处现状码头;依托上述规划码头,适时选址建设“帆船之都”青岛全球品牌推广中心。到2028年,帆船码头数量达到20个,泊位数达到3642个。
第二,推进全民帆船普及。通过“帆船进校园”、“欢迎来航海”两大活动全方位推进全民帆船普及。继续深化“帆船运动进校园”活动,增加帆船特色学校数量,鼓励在青高校设立帆船运动专业,广泛开展青少年帆船培训和体验活动;加强体育教师和帆船教练员的技能培训。推进“欢迎来航海”全民帆船普及活动,采取购买服务方式开展公益性帆船知识普及和等级认定,举办全民参与性帆船运动项目和赛事,并对重大帆船赛事进行电视现场直播,营造全民参与帆船运动氛围。
第三,壮大帆船产业集群。着眼于全球产业竞争,推动帆船运动与旅游、会展、商务、制造业等多业态融合发展,加快完善帆船全产业链条。集聚知名帆船及关键部件研发制造机构,布局帆船研发制造基地;建设线上线下结合的国际帆船展示交易平台,打造青岛国际帆船交易网;吸引高端帆船俱乐部总部前往青岛;衍生帆船主题影视等多元化文创产品;做好帆船旅游与海岸线周边陆地旅游的互动,打造“乘帆品海”等帆旅品牌。
第四,做大帆船品牌赛事。继续引进举办克利伯环球帆船赛等国际顶级赛事,争取申办国内外单项帆船锦标赛,做大青岛国际帆船赛等自主品牌国际帆船赛事;加强与德国基尔帆船周等国际知名帆船节庆活动学习交流,深化与新加坡等地在青少年帆船培训方面的交流合作;推动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中国帆船城市联盟首批会员城市及港澳台帆船运动互联互通;适时申办世界帆联年会和世界奥林匹克城市联盟年会。
五、明确了改革与开放的3项举措
规划从机制体制改革、国内外交流合作、帆船产业扩大开放三个方面分析了帆船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一,理顺管理机制,制定《青岛市运动帆船注册管理试行规定》、《“帆船之都”城市品牌管理办法》,完善运动帆船登记和行业管理制度。第二,开展奥帆文化和帆船运动国内外交流合作。打造21实际海上丝绸之路休闲体育发展带;加强与德国基尔周、意大利巴克拉纳帆船赛等国际知名帆船节庆交流,深化与新加坡、南非等国家在青少年帆船培训方面的交流合作;推进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中国帆船城市联盟会员城市及港澳台帆船运动互联互通;申办世界帆联年会和世界奥林匹克城市联盟年会。第三,积极争取帆船产业扩大开放试点;发挥自贸区优势,争取在青岛滨海帆船港毗邻水域办理开放口岸。
六、提出了规划实施的4项保障
为确保规划全面顺利实施,规划从组织领导、品牌宣传、投融资机制、“双招双引”四个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青岛市重大国际帆船赛事(节庆)活动组委会议事协调功能,由青岛市帆船运动管理中心全面负责全市“帆船之都”城市品牌发展管理工作,同时各区市要开展好帆船基础设施、帆船队伍建设工作。
第二,加大品牌宣传。建立“帆船之都”融媒体国际传播矩阵,全面整合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优势资源,积极开发微信、微博等新兴传播媒介;加大宣传经费投入,增强帆船运动、重大赛事、“帆船之都”城市形象的宣传力度。
第三,完善融资体制。探索设立青岛体育发展集团,实现市场化资本运作;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民营资本、外资投资帆船产业;支持符合条件的帆船企业发行产业专项债券;建立帆船产业投资基金。
第四,实施“双招双引”。针对高端帆船研发、制造以及核心零部件等青岛市帆船产业薄弱环节精准招商;集聚国内外知名的高端帆船俱乐部;大力引进帆船管理及专业运动人才;建立青岛市大帆船队,提升青岛市大帆船队的竞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