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岛市帆船事业和“帆船之都”品牌发展十年规划(2019-2028)(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关于《青岛市帆船事业和“帆船之都”品牌发展十年规划(2019-2028)(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为落实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事项,进一步做好青岛市帆船事业和“帆船之都”品牌发展相关工作,现将《青岛市帆船事业和“帆船之都”品牌发展十年规划(2019-2028)》(征求意见稿)通过青岛市司法局、青岛市体育局政务网站,青岛市帆船运动官方网站予以公布,公开征求社会意见。有关修改意见和建议请于2019年10月20日前反馈至青岛市帆船运动管理中心国际交流与产业发展部(地址:青岛市香港中路17号,联系电话:85916672,邮编:266071,邮箱:qdfgzxcyb@163.com)

         青岛市体育局

2019年9月20日

青岛市帆船事业和“帆船之都”品牌发展

十年规划(2019-2028)

(征求意见稿)

为充分发挥上合峰会后续效应,加快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在总结青岛奥帆赛后帆船运动十年发展经验基础上,适应国内外帆船运动发展新形势、新任务,建立“帆船之都”品牌发展的长效机制,让帆船运动名片更加享誉世界,让“帆船之都”称号更加名副其实,把青岛建设成为亚洲帆船运动领军城市和世界著名的“帆船之都”,现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和“更加注重经略海洋”的重要指示,全面深化青岛世界著名“帆船之都”品牌优势,以开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休闲体育发展带为目标,以发展群众性帆船运动为基础、竞技性帆船运动为重点,以举办高水平国际帆船赛事为载体,以建设高水准帆船运动基础设施为保障,发起海洋攻势、城市品质提升攻势、国际时尚城建设攻势,积极完善“帆船之都”品牌发展环境,使青岛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国际休闲体育和海上运动知名城市,加快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

二、发展目标

——帆船基础设施实现新突破。完成3至5处市区滨海一线、沿海各区(市)公益性帆船游艇港池码头和上下水坡道规划建设任务,并以推动滨海旅游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为抓手,推动20处以上社会力量兴建的社会化帆船基础设施,在全市形成以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为龙头,胶州湾、灵山湾、鳌山湾布局合理,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海上休闲运动基础设施群。

——群众性帆船运动蓬勃开展。全市经常参加帆船运动人数达到2万人次,参与帆船休闲活动、帆船体验旅游、观看帆船表演群众达到300万人次;帆船运动知识普及程度大幅提高,“帆船运动进校园”特色示范学校每学期帆船课不少于6学时;帆船运动社会体育组织网络更加完善,健康向上的帆船运动成为社会主流休闲运动项目之一。

——帆船赛事体系和竞赛组织管理体系更健全。以申办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国际、国家级帆船比赛和创办打造自主品牌高端国际帆船赛事为重点,健全国际帆船赛事、群众体育帆船赛事、青少年帆船赛事等帆船赛事体系。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帆船竞赛基本框架和发展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化赛事团队。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休闲体育发展带取得新进展。依托青岛市举办的国际性帆船赛事活动,以青岛为起点,以“一带一路”沿线和上海合作组织重合区域国家为重点,加快打造依托东北亚、辐射东南亚、面向亚太和欧洲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休闲体育发展带。以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成功举办为契机,重点支持青岛国际帆船周·青岛国际海洋节、“远东杯”国际帆船拉力赛、国际名校帆船赛等帆船赛事,强化与“一带一路”国家体育人文交流。

——帆船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发展群众性帆船运动和帆船旅游为基础做大帆船产业规模,提升帆船产业能级。统筹现有专项资金,设立青岛市帆船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支持社会化自主品牌帆船赛事和产业开发专项引导和扶持。在地方财税方面加大帆船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促进帆船运动与文化、旅游、商务等多业态融合发展,形成以帆船休闲旅游业、帆船竞赛表演业、帆船会展业和帆船制造业为重点,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体育产业体系。

——帆船运动发展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制定出台“帆船之都”城市品牌发展意见和管理办法,完善运动类帆船器材认证备案和行业管理规章制度,让打造世界著名“帆船之都”城市品牌成为全社会共识,广大市民对帆船运动发展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强化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便捷高效的专项管理机构,国际帆船运动交流更加广泛,品牌国际影响力更加突出。

三、主要任务

(一)积极引进和培育打造国际高端帆船赛事。以创办自主品牌的高端国际帆船赛事和承办具有高知名度的国际帆船比赛为重点,建立和完善高端国际帆船赛事等各层次帆船赛事体系。申办国际、国内单项帆船锦标赛等专业性赛事和美洲杯帆船赛、克利伯环球帆船赛、国际极限帆船系列赛等分赛站。探索按照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成立青岛市大帆船队,以青岛籍国家帆船队、山东省队退役的专业运动员为主,业余运动员为辅组建10至16人队伍,训练采取以双休日和节假日为主、赛前半个月强化训练为辅的方式进行,每年代表青岛参加6次国内外主要帆船赛事,不断提高“帆船之都”青岛在业内的影响力。

(二)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休闲体育发展带。以中日韩俄等东北亚沿海城市为主体,依托“市长杯”帆船赛、青岛国际帆船赛等自主品牌赛事,做大做强“远东杯”国际帆船拉力赛,推动赛事向品牌化发展,根据赛事发展需要扩展为东北亚、亚太和金色太平洋3条航线,推动青岛与韩国、日本、俄罗斯、东南亚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间海上休闲体育互联互通。筹划创办环中国海帆船拉力赛。支持社会力量办好中国家庭帆船赛、“船东杯”帆船赛、企业帆船联赛等赛事。以国际名校帆船赛、青岛国际OP帆船营暨帆船赛为品牌载体,将其打造成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高校大学生、青少年帆船培训和人才交流平台。与德国基尔、新加坡、南非开普敦等城市加强在青少年培训、赛事举办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三)深入开展青少年帆船普及活动。一是继续做好“帆船运动进校园”活动。在全市各学校中做好《青岛市帆船运动进校园活动系列教材—帆船》的推广使用,在全市各帆船特色学校中强化帆船基础知识普及教学和实践教学工作,使帆船教学进入各帆船特色示范学校体育教学体系。二是积极推进帆船体验培训社会化力度,充分依托各俱乐部和训练基地,并结合各区市和学校特点,开展青少年帆船培训和体验,每年培训青少年帆船爱好者2000名,不断规范培训和体验内容,丰富帆船培训的类型,针对初中、高中及大学的学生范围扩大,加强悦浪级、激光级、激光雷迪尔级、帆板及大帆船的培训,使青少年帆船培训的层次更加有序,使帆船知识和技能的普及更加规范科学,提升青少年帆船培训的整体水平。三是加强体育教师和帆船教练员的技能培训,开设帆船教练员培训班,将教师培训纳入年度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协助各区市建立起骨干教练员队伍,实现各区市依靠自身帆船教练员队伍独立开展帆船培训和竞赛的目标。四是不断完善《青岛市青少年帆船基本能力等级标准》,严格青少年帆船等级能力考核机制,规范青少年帆船基本能力等级考核工作。扩大青少年帆船人才的输送渠道,鼓励更多有条件的学校在招生政策中对我市优秀青少年帆船人才采取倾斜政策,以保持青少年帆船后备人才的稳定发展。五是不断扩大对外交流规模和范围,每年选派优秀的青少年帆船运动员和教练员赴国外帆船运动发达国家进行交流,引进发达国家帆船运动的先进理念,学习高超的帆船技巧、先进的培训经验和普及方式,进一步规范参加对外交流活动学生的选拔标准,注重技能及语言结合,保证活动效果。

(四)推动“欢迎来航海”全民帆船普及常态化。一是积极稳妥有序地探索全民帆船普及活动新模式,推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引导全民帆船普及活动科学化、产业化、市场化运作。二是稳步扩大全民帆船普及活动社会影响力,使帆船普及市民化、常态化。每年实现不少于5万人次参加全民帆船运动体验培训目标。三是提升全市全民帆船运动普及层次,努力建立青岛市帆船运动社会培训等级认定体系。四是打造群众性帆船运动赛事品牌。巩固并提升青岛市帆船运动在山东省乃至全国帆船运动中的影响力。

(五)继续培育青岛国际帆船周·青岛国际海洋节,将其打造成为与德国基尔周相媲美的世界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帆船节会之一。本着“节俭办节会”原则,突出国际性、开放性和市民参与性,以“品牌”战略为主导,以帆船等航海休闲体育项目为载体,以国际帆船赛事为核心,以文化活动、旅游推介为主线,突出和加强国际奥帆文化交流,加大节会与商业、经济、金融、餐饮等业态的高端融合和拓展,设立体育用品、航海器材等专项器材展览展示活动,涵盖帆船普及、帆船产业、海洋科技、青少年帆船交流、旅游商贸休闲等特色内容,打造与国际化接轨、体现本土优势的市民节日,培育融蓝色经济、海上运动、海洋文化旅游、海洋科技、节能环保于一体的海洋盛会。

(六)依托城市发展总体布局,推动海上运动设施建设向胶州湾、灵山湾、鳌山湾轴带展开,建设海上休闲体育长廊,实现海上运动互联互通。按照城市布局功能划分,积极推动在胶州湾内和海滨一线布局码头和产业,规划建设西海岸、胶州湾北部和蓝谷核心区至即墨滨海体育运动集群,划定前海、环胶州湾、崂山沿海、西海岸沿海、即墨沿海和海岛等海洋体育运动区域,形成均衡发展格局。

一是保持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作为核心帆船港功能和公益属性。按照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关于“青岛奥帆中心以服务市民休闲活动、保障帆船运动为主,兼顾旅游和商业服务的定位,注重公共性、公益性和开放性”的定位,在借鉴国际奥运场馆后续利用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奥运遗产后续利用长期规划,发挥青岛奥帆中心作为竞赛服务和帆船普及的场馆功能,推动奥运遗产可持续利用,将其作为“帆船之都”城市客厅、重大帆船赛事常态化竞赛组织保障中心、国际帆船运动文化交流活动中心和帆船运动组织管理中心。

二是加快构筑“环湾集聚、两翼带动、多点支撑”的发展框架。环湾集聚是指以青岛主城老港区、浮山湾为核心,欢乐滨海城、青岛湾、太平湾等胶州湾内和前海一线码头为支撑,构筑青岛市海洋体育运动核心发展带。两翼带动是指以西海岸新区、红岛高新区滨海岸线为规划带。西海岸新区侧重开发唐岛湾、灵山湾两大核心,定位于打造水上运动休闲中心和旅游综合服务中心,与青岛主城老港区共享物流、信息功能,重点满足游艇、游船休闲旅游服务需求。红岛经济区(青岛高新区)以规划市民健身中心为带动,规划滨海水上运动基础设施,重点开发游艇、帆船休闲基础设施,与科技人文新城新配套。多点支撑是指以市北滨海欢乐城游艇片区、团岛中苑码头、银海游艇俱乐部、小麦岛、崂山区石老人片区、仰口片区、即墨海泉湾片区等为重点,推动产业集中布局、集约发展,带动青岛滨海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快速提升。根据上述空间布局,由市政府牵头,清理打造一条贯穿东西的帆船航线,重点在市南区、市北区、城阳区、红岛经济区(青岛高新区)、西海岸新区、即墨区片区统一规划,各自开发建设1至2处公益性帆船培训基地码头。统筹海岸资源,拓宽帆船赛事交流合作窗口,在欢乐滨海城区域建一处帆船训练基地,做到大型公益性码头设施与群众身边中小型码头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实现赛事活动与全民健身有效衔接。在崂山区建设“帆船之都”全球品牌推广中心,由市体育局统一管理,集帆船普及、青少年帆船培训、中小型赛事组织、品牌展示、国际交流等功能于一体。

(七)协调推进帆船运动与多产业互动发展。发挥“帆船之都”城市品牌综合拉动效应,推动帆船运动与旅游、经贸、文化、会展、教育等深度融合,促进帆船休闲旅游、帆船会展、帆船商务、帆船教育培训等业态发展。统筹现有专项资金,设立青岛市帆船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支持社会化自主品牌帆船赛事和产业开发专项引导和扶持。有条件的区市建设帆船产业园区,对帆船(帆板)制造企业在融资上市、土地出让、财税减免补助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增强国际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形成区域协调、特色鲜明、竞争有序的产业发展格局。

四、保障措施

(八)全面加强全市帆船运动发展和“帆船之都”品牌建设组织领导工作。强化青岛市重大国际帆船赛事(节庆)活动组委会议事协调功能,发挥好青岛奥帆城市发展促进会、青岛市帆船帆板(艇)运动协会等协会作用,引导社会化力量积极融入参与帆船运动发展。各区(市)要做好帆船基础设施建设、帆船队伍建设等工作,全面提升帆船运动发展速度。

(九)制定完善“帆船之都”城市品牌法规政策。学习借鉴海南、福建厦门等地在发展帆船运动方面的经验做法,制定出台《“帆船之都”城市品牌管理办法》,完善运动类帆船器材认证备案和行业管理规章制度,促进帆船运动快速健康发展。海关、海事、边防、边检等部门要尽快协调制定有关国内外比赛使用的帆船(艇)进出口岸政策,推动青岛奥帆中心等具备条件的帆船赛事港口成为开放口岸,并将奥帆中心港口码头列入涉外作业点。

(十)加强与国内外帆船界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上合青岛峰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推介“帆船之都”这一历史性契机,加强阵地和平台建设,统筹我市对外交流资源,继续加强与国际奥委会、世界帆船联合会、世界奥林匹克城市联盟、各国际单项帆船协会等国际组织的友好交流合作,精心组织策划一批具有青岛特色的国内外帆船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提升我市帆船运动的国际影响力。

(十一)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建立“帆船之都”融媒体国际传播矩阵。充分利用媒体优势资源,在宣传经费上加大扶持力度,实现“帆船之都”品牌一体化传播,宣传青岛文明城市形象,展现青岛独特的城市魅力,打造更加富有特色、世界著名的“帆船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