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夜间运动有了更多“家门口的好去处”
来源:青岛日报     发布时间:2023-09-13 21:50

套上汗衫、换上跑鞋、打开手机上的运动软件,“跑友”杨旭开启了例行的“每日一跑”。“白天海边人多,天气也热,我把跑步时间改到了晚上。”37岁的杨旭有十余年的“跑龄”,他表示,在跑步中,自己不仅锻炼了身体,还结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跑友”。

近日,青岛的天气开始转凉,但“秋老虎”仍有余威。不少像杨旭这样的健身爱好者把体育活动时间放到了夜晚,健身场地和设施的日趋完善,以及体育场馆“夜场模式”的开启,都为青岛市民的夜间运动提供了更多可能。

“8分钟健身圈”串成“健身网络”

同为“跑步大军”的一员,51岁的谭中军更享受运动给自己和身边人带来的变化。作为一家互联网大厂山东地区的负责人,他几乎是最早进入“跑马”圈子的那批人之一。从“跑步小白”到每年飞赴全国各地参加20多场马拉松比赛,再到牵头成立跑团,谭中军笑称自己是啥都干过的“全能跑友”。

“现在健身场地、运动项目越来越多,大家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合适的健身方式。而且,交通更为便捷,想去哪儿,钻进地铁就能‘一站直达’。”谭中军说,青岛在夏天推出季节性延长地铁、公交运营时间的做法,在方便市民游客夜游的同时,也为人们夜间锻炼提供了便利。

打造更多举步可及的运动场地是全民健身蓬勃开展的硬件基础。近年来,青岛持续增加健身场地、设施供给,共建成700余处以笼式多功能运动场为主的运动场地,全市健身设施已达1.1万处,基本建成了城市社区“8分钟健身圈”,日益发达的交通网络和公共出行,更是将“8分钟健身圈”串成了环环相扣的“健身网络”。

2021年,市体育局推出“跑遍青岛”大型主题类跑步活动,陆续推荐了遍布十区市的数十条距离不等、各具特色的跑步线路。两年多来,从海滨木栈道到唐岛湾公园,从北九水到三里河湿地,再加上今年陆续投入使用的太平山绿道、浮山绿道等新晋“网红”线路,在青岛,跑步健身的人们成为流动的风景线,彰显着城市的勃勃生机。

市体育局群体处处长李莉表示,今年,青岛还将新建、改扩建全民健身体育公园10处、健身步道和设施407处,预计11月底全部完工,可进一步满足群众高品质、多样化健身需求。“尤其是全民健身体育公园,作为一种新型健身空间,体育公园将体育健身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既集合了各类运动场地设施,又方便了群众就近参与体育锻炼,有效解决了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问题,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她说。

赛事“流量”催生经济“增量”

8月,第十五届青岛国际帆船周·海洋节在奥帆中心举办。自2009年创办以来,帆船周·海洋节经历15年发展,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帆船节会。每年夏天,浮山湾都会上演千帆竞发的壮观场景,到了夜晚,奥帆中心则变身“不夜城”,海边人头攒动,酒吧餐馆“一位难求”,来自五湖四海的参赛选手、嘉宾和游客汇聚于此。“帆船是在我们内陆城市中看不到的光景,这次带孩子来,真是让他开了眼界。”来自长沙的洪女士说。

体育赛事是体育产业链的明珠,有着天然的流量聚集和热度制造属性。“通过办大赛、办好赛、多办赛,体育产业互融互通、相互促进,能够进一步把好的赛事聚集过来,好的人气流量聚集过来,好的企业聚集过来,带动着体育产业‘活’起来。”有业内人士介绍,近年来,青岛马拉松、中超联赛、全国游泳冠军赛、CBA全明星赛、崂山100越野挑战赛、“青岛杯”时尚体育联赛等大型赛事和活动的成功举办,让本就是文旅“顶流”的青岛掌握了更多“流量密码”。

当然,多元的体育赛事丰富了青岛的消费内涵,促进了餐饮、文化、娱乐、旅游等场景深度融合,但想要把体育流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活力,仍需在市场培育和产业链打造等方面下功夫。《2020年度青岛市居民体育消费调查分析报告》显示,青岛全市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290.60亿元,创历史新高;人均体育消费2885.35元,占人均消费支出的9.5%。

“作为一座有‘运动基因’的城市,青岛人的观赛热情不输于任何城市。”在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周震华看来,“这背后带动的是餐饮、购物、举家出游等一系列消费行为。因此,青岛的观赏型体育消费仍有很大的成长空间。跑步、打球、飞盘……这几年,运动的参与人群和方式都在扩大,直接带动了运动用品产业和体育服务行业的发展,这些领域都有进一步催生经济‘增量’的可能性。”

“晚7点”打开更多市场空间

作为健身行业的资深从业者,新兴体育俱乐部的方铭把“晚7点”或是“夜健身”看作健身行业实现新一轮增长的重要途径。“青岛这几年出现了很多24小时健身房,晚上七八点甚至十点以后都有客流。”他举例道,“尽管这样的模式很难成为市场的主流,但市场多元化需求催生了多元化供给的趋势还是显而易见的。”

以“晚7点”为代表的夜间运动正在打开更多的体育市场空间。美团数据显示,夜间运动中,球类运动最受欢迎,台球、羽毛球、篮球备受市民青睐。

在青岛,众多体育场馆开启了“夜场模式”。一份来自青岛体育中心的报表显示,暑假期间,该中心各场馆晚间人流基本饱和,其中,篮球公园场地全部爆满,羽毛球馆订场率维持在九成以上,游泳馆晚间日均接待会员600人次。奥帆中心内海上灯光球场晚间两小时的包场费用高达600元,比普通球场贵了一倍,但依然挡不住热情的足球迷们。球场负责人吴修文表示:“场地根本闲不下来。”

“我们这里的羽毛球馆一直很火爆,晚间时段根本没有空场的时候。”方铭说,“下班后来健身房撸铁、打球,已是人们缓解压力、开展社交的新形式。全民健身这块‘蛋糕’不断做大、领域不断精细,受益的是我们每一个从业者。”

方铭期待的全民健身“大蛋糕”,也是青岛体育正在努力的方向。

今年6月正式印发的《青岛市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公益性健身设施超过11000处、每年市级全民健身活动不少于90项——作为青岛的一张重要城市名片,“体育”这块招牌正被越擦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