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媒体聚焦 | 青岛西海岸新区 — 以体为笔,绘就健康生活新图
来源:体育晨报     发布时间:2025-10-13 17:37

漫步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城乡街巷,清晨的公园有太极拳爱好者舒展身姿,午后的社区球场回荡着足球少年的呐喊,傍晚的健身广场满是跳着操舞的居民……这份扑面而来的运动活力,正是当地社会体育组织深耕服务的生动写照。《青岛西海岸新区体育总会工作汇报》中,一组组数据更清晰勾勒出这份成果,全区建成55家区级体育类社会团体、147家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俱乐部),构建起覆盖区、镇街、社区(村)的三级体育组织网络,1289个全民健身辅导站点遍布角落,5054处健身场地织密“8分钟健身圈”,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 55%。从顶层设计的统筹规划,到基层服务的精准落地,西海岸新区的社会体育组织正以多元协同的姿态,让“健康生活”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遍地开花。

织密健身网络点亮健康生活

构建体育服务新格局

在西海岸新区的体育事业发展版图中,“统筹协调、多方联动”是贯穿始终的关键词。从体育总会的宏观引领,到足协的专项推动,再到俱乐部的市场化探索,各主体协同发力,为群众搭建起覆盖全龄、便捷可及的健身服务网络。

“我们始终把群众需求放在首位,从组织体系、设施建设到赛事服务,每一步都朝着‘让健身更便利、让运动更普及’的目标迈进。”青岛西海岸新区教育和体育局一级调研员、体育总会主席王红卫谈及工作时,言语间满是对体育事业的热忱。

自1998年12月成立以来,西海岸新区体育总会历经二十余载深耕,已构建起“体育总会为龙头、体育协会为支撑、基层体育组织为主体”的全方位体系。2017年,全区23处镇街实现体育总会全覆盖,376个社区(村)建成1289个全民健身辅导站点,三级组织网络如同毛细血管,将体育服务输送到群众身边。

在设施建设上,“8分钟健身圈”的落地让“在家门口健身”从愿景变为现实。通过编制《公共体育设施专项规划》,新区连续多年将全民健身场地建设纳入市办实事,截至2024年底,累计建成各类健身场地5504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23平方米;唐岛湾公园、城市阳台景区等区级体育公园完成改造升级,143处笼式足球、篮球专项场地和1566处社区(村)健身设施更新到位,14972件健身器材遍布城乡角落。更值得一提的是,新区推动100多所中小学室外体育场地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2025年上半年已累计接待进校锻炼群众超20万人次,让“校园操场”变成了“全民健身场”。

服务模式的创新,让体育服务更具“温度”。针对群众多样化健身需求,体育总会推出“你点单・我送课”公益服务,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教练员走进社区、企业、机关、学校,开展广场舞、太极拳、健身气功等培训;同步开展“奋进新征程运动促健康”志愿服务、科学健身大讲堂和国民体质监测,每年直接服务群众超 10万人次。在赛事供给上,创新实施“1+5+N”模式,每年举办1项国际赛事、5项全国高水平赛事和 N项特色赛事,2025年推出的“赛事 100”计划更是涵盖足球、篮球、无人机、赛艇等多元项目,形成“周周有赛事、月月有精彩、人人可参与”的氛围。如今,新区每年主办承办大型赛事10余项,指导协会、俱乐部开展群众赛事100余项,直接参与人数超80万人次,全民健身已然成为城市新风尚。

凭借扎实的工作成效,新区体育总会连续多年获评“青岛市先进体育总会”,2022年斩获山东省“百千万三大赛”优秀组织奖,其推动的“武术传承舞动人生”项目还入选全国“2023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优秀案例”,成为全市唯一获此殊荣的项目。“未来,我们将继续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激发健身活力、释放消费潜力,为体育强省建设贡献西海岸力量。”王红卫说。

赛事青训双擎驱动

政企协同打造足球名片

“足球不仅是竞技运动,更是推动全民健身的重要载体。我们要让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都能爱上足球、参与足球。”西海岸新区足球运动协会常务副主席刘超,用一句话概括了足协的工作定位。

据了解,2023年5月,新区足协完成换届,此后便以贯彻落实《青岛西海岸新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为核心,构建起“政策衔接、赛事联动、体教融合”的工作体系。在政策执行上,足协积极对接市、区体育局及体育总会,将国家级、省级足球改革方案转化为本地实践,共享场地、裁判、赛事数据等资源,协助承办大型运动会足球项目;在赛事打造上,创新“金字塔式”结构。从社区草根杯、校园 U系列联赛到成人业余联赛,覆盖全年龄段,同时增设女子组别和企事业单位邀请赛,如“融合杯”邀请事业单位、国企、高校、医疗、金融等领域队伍参赛,以足球为媒促进跨界交流。2023年至今,足协已先后举办西海岸新区足球甲级联赛、“淘冠杯”“融源杯”“凤凰岛杯”等赛事20余项,2025年更是承办第五届“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全国县域足球赛基层赛,总参与人数近万人,让“草根足球”焕发蓬勃生机。

体教融合是足协工作的另一大重点。新区足协联合西海岸、红狮职业俱乐部,与10所中小学共建“足球特色学校”,委派专业教练驻校开展课后训练,并将“区长杯”参赛成绩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让足球教育融入校园日常。同时,足协还注重人才培育,累计开展裁判员、教练员培训18期,新增专业人才500余人,其中超100人输送至市、省、国家级平台;2024年1月,成功承办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比赛监督培训班,向全国展示了西海岸足球发展成果。

面对经费、人才、场地等挑战,足协积极探索市场化路径。联合企业改造废弃厂房、空地为多功能人工草皮球场,配套灯光实现夜间使用,通过企业冠名赞助降低运营成本,青岛 1980足球俱乐部训练基地便是政企合作的典型案例。“我们要做‘枢纽型社会组织’,向上承接政策红利,向下激活社会力量,让足球成为连接政府、企业和市民的情感纽带。”刘超说。

“从 2008年成立时的一支业余球队,到如今拥有冠军荣誉、完善青训和自主运营能力的俱乐部,我们始终扎根西海岸,想为这片土地的足球事业做些实事。”青岛 1980足球俱乐部总经理薛飞,讲述着俱乐部的成长故事。

作为新区成立时间最久的业余足球队之一,青岛 1980足球俱乐部历经 17年沉淀,已成为西海岸足球的“标杆力量”如今,俱乐部正全力备战中国足协杯和中冠联赛,力求在更高平台展现西海岸足球风采。

硬件设施是发展的基石。俱乐部投资建设的训练基地,按照专业赛事标准打造,涵盖11人制、5人制等多类型球场,配套更衣室、厕所及专业照明设备,不仅满足俱乐部各级队伍训练需求,还面向公众开放,承接西甲联赛、社区业余赛、青少年比赛等活动,更曾为杭州内足管中心等专业队伍提供驻训保障,赢得广泛好评。

“青训是俱乐部的未来,我们要为西海岸培养本土足球人才。”薛飞介绍,俱乐部组建了专业青训团队,青训总监徐权拥有多年中甲、中乙联赛球员经历,曾率队斩获全国青少年赛事佳绩,还获评中国足协女足青训中心“希望杯”U2组“最佳教练员”。目前,俱乐部正招募U8、U10梯队球员,通过系统训练挖掘青少年潜力,为新区足球储备后备力量。

“‘千锤百练,为青岛而战’是我们的口号。未来,我们要提升一线队实力、完善青训体系、增强自身造血能力,争取早日迈入职业联赛,最终实现‘百年俱乐部’的目标。”薛飞的眼中满是期待。

社体指导员协会

小站点撬动大服务

在西海岸新区的社区里,活跃着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带着专业技能走进居民中间,用耐心教学点燃健身热情;他们搭建起“小站点”,却撬动了“大服务”,让科学健身理念深入千家万户。这支队伍,便是西海岸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的志愿者们。

“协会的核心作用,就是搭建‘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协会主推’的桥梁,把健身服务送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西海岸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会长张超,道出了协会的工作核心。

自成立以来,协会始终以配合体育总会、服务群众为目标,逐步构建起完善的服务体系。建立800余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队,其中女性队员超500人,成为基层服务的“主力军”,在 6个镇街搭建协会工作站,推动21个中心社区设立全民健身辅导站点,2025年响应新区“体重管理年”号召,在站点基础上成立运动健康管理中心,为居民提供个性化健身指导。

“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这是协会培训工作的准则。针对社区居民多样化需求,协会推出“你点单,我服务”模式,联合驻青高校、专业俱乐部及上级协会资源,开展健身气功、太极拳、柔力球、彩带龙、健身操舞、瑜伽及球类项目培训,让零基础居民也能轻松入门。仅2025年上半年,协会就开展公益培训60余场,服务群众超3000人次。

在赛事活动方面,协会主动作为,协助长江路街道打造“体育赋能壮美长江”社区运动会品牌。“亲子健步行”让家长与孩子在运动中增进感情,“趣味运动会”吸引老人、儿童共同参与,“社区篮球联盟赛”连续两年举办,不仅成为居民交流的“社交场”,还培育了体育消费场景,成为企业精准触达客户的“营销平台”。“这些活动就像社区的‘节日’,满是欢声笑语,也让邻里关系更融洽。”张超说。

如今,协会的“小站点”已成为基层体育服务的“毛细血管”。它们扎根社区,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怎么练”的难题,在促进全民健康、构建和谐社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长城路街道齐长城路社区内,记者看到广场上练太极的、打羽毛球的、跳健身操的居民络绎不绝,热闹的场景成为社区最生动的“风景线”。“我们社区有 4232户居民,常住人口约 1.3万人,年龄跨度大,既有老人也有孩子,还有不少上班族。所以我们在规划体育服务时,特别注重‘全龄友好’。”长城路街道齐长城路社区书记薛志伟介绍,为了满足居民健身需求,社区打造了“1个中心站点 + N个健身角”的设施布局,40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内,设有近2000平方米的室内文体活动场所,乒乓球室、台球室、健身房和多功能室成为中老年人的“聚集地”,8600平方米的户外运动广场上,笼式篮球场和中心广场则是年轻人、孩子们的“乐园”。

“体育活动是凝聚居民的‘粘合剂’。”薛志伟说,社区结合居民需求,定期组织趣味运动会、篮球友谊赛、羽毛球赛等活动,每次活动都能吸引数百人参与。“去年我们举办的趣味运动会,设置了套圈、跳绳、拔河等项目,老人、孩子、上班族都能玩,大家互相加油打气,陌生的邻居也熟悉起来了。”此外,社区还组建了篮球、健身操舞等多支健身队伍,邀请社会体育指导员定期指导,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业服务。

在薛志伟看来,体育不仅能提升居民健康水平,更能丰富业余文化生活,营造“邻里守望”的和谐氛围。“现在社区里,居民们一起健身、一起参赛,遇到困难互相帮忙,关系越来越融洽。未来我们会继续完善设施、丰富活动,让体育成为社区发展的‘活力源泉’,让居民的生活更幸福、更有品质。”

从体育总会的顶层设计,到协会、俱乐部的协同发力,再到社区、个人的基层实践,青岛西海岸新区的社会体育组织正以“多元协同、服务为民”的姿态,织就一张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健身网络。在这里,体育不再是单一的运动形式,而是激活城市活力、提升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未来,随着更多创新实践的落地,西海岸新区必将在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西海岸经验”。